《水浒传》作为四大名著之一,拥有多个不同的版本,其中《鼎镌全像水浒忠义志传》就是一本相对少见的版本。这本书的署名是“施耐庵编辑”,另有一个名字“明崇祯刘兴我刊本”。作为一部与传统通行本有所差异的版本,它展现了许多其他版本中没有的独特情节。
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二十五卷、共一百一十五回,其中的一些情节在其他版本中从未出现过。例如,在征讨王庆的过程中,宋江早已意识到,战胜王庆后,接下来将要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——征讨方腊。公孙胜在得知“金甲神人”的预言后,决定不再跟随梁山军去征方腊。他坚信这一战必将给梁山好汉带来极大的损失,而宋江则无动于衷,依旧甘愿以他人的鲜血和生命作为交换,换取自己的权力和荣华富贵。
这一预言出现在刘兴我刊本的第104回:“公孙胜马耳山请神,宋公明东鹫山灭妖。”在这一回中,宋江带领梁山军行军两日,终于到达了东鹫山。山上有座庙,庙内栖息着一只大妖怪,专门吃童男童女。当地百姓告诉宋江,若不供奉生人祭品,便会发生火灾,甚至带来瘴气和灾难。而王庆也曾对这个妖怪祭拜,宋江依照当地人的话,决定让军队进行祭祀以求平安。
展开剩余74%这一段情节看起来与《西游记》有些相似,但实际上更具神怪色彩,甚至连吴用这一军事谋士的角色,也显得有些类似于许多历史中的军师们,先让自己背负“恶人”形象,为接下来的计划做铺垫。宋江似乎也从《三国演义》中汲取了一些灵感,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——让军队制造出四十九个大馒头,杀牛宰马,准备香烛纸钱等祭品。然后,他带着众将士一同前往庙中祭祀。
然而,当宋江进入庙中祭拜时,他却看到庙中的神像异常恐怖:“口开如喷血,发竖如朱砂,槎牙如枯树之形,狰狞似精灵之状。”这段描写与《西游记》的妖怪形象有几分相似,而这尊神像竟然只吃生人,宋江的祭品——馒头,无法满足它的需求。就在他念完祭文后,忽然庙内风起云涌,雷霆万钧,火光四射,一声霹雳后,庙中的凶神大吼着“宋江休走!”
宋江被这一幕吓得几乎跪倒在地。幸运的是,公孙胜和乔道清及时赶到,公孙胜用法术让妖怪暂时退去,庙中恢复平静。随后,公孙胜告诉宋江,他曾听师父罗真人告诫,未来征淮西时必需经过东鹫山,而山中的“独火鬼王”则是个不容轻视的强敌。罗真人曾传授驱鬼之法,并建议公孙胜前去寻找破解之法。
接下来的情节更显得奇幻不已。公孙胜为了寻求破解之法,飞行了两天,到达了马耳山,见到了华光庙中的金甲神人。这位神人身披金甲,背负火龙火鸦,手持金枪金砖,简直如同从《西游记》中的神话故事中走出。这种神怪故事层出不穷,几乎让人感到离谱和不真实。但正是这些情节,让这个版本的《水浒传》与其他版本大相径庭。
金甲神人对公孙胜说道:“公孙胜,你道行高深,本师真人持符命,请我除灭独火鬼王,这恶鬼已经血食已满,必须驱除。你速回告诉宋公明,告诉他此行关系重大,若不从速解决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而对于宋江而言,这一预言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。公孙胜把金甲神人的话转达给他时,宋江依然冷静无比,仿佛对这些神怪之事置若罔闻,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。
至于宋江为何不听警告,坚持征方腊的理由,各种版本的解读都有不同的看法。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,宋江在得到了高官厚禄的诱惑后,变得贪得无厌,宁愿以他人性命为代价,换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。更有可能的是,宋江深知梁山好汉人数众多,朝廷能分配给他们的官职有限,只有通过战争,才能减少分配对象,让自己和亲信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。
还有一种可能性是,宋江本身就是朝廷安插在梁山的卧底,或者早已与朝廷暗中达成协议。他若死在方腊之战中,朝廷会找借口进行更大的战役,一直将梁山好汉消耗殆尽。
不管是哪一种原因,宋江最终还是将梁山好汉送上了绝路,自己也因贪婪而丧命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“官场如江湖”的残酷现实。宋江从一个灰衣小吏,到最后一步步成为一方权臣,然而他未曾意识到,权力和荣华的诱惑,最终会让他走向灭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